“黨建+社會治理”模式、搭建“一站式”矛盾糾紛化解平臺、組建政法“五老”調解隊伍……近年來,藍山縣聚焦人民群眾“急難愁盼”訴求,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新舉措,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延伸黨員先鋒紅色觸角,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。為充分發(fā)揮“紅色先鋒”在黨員群眾中引領帶動作用,該縣探索踐行“黨建+社會治理”模式,推出“一個支部就是一個調解站”“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”,通過選拔、培養(yǎng)、管理一批服務能力強、政治素養(yǎng)高、群眾滿意度高的黨員代表將其作為“紅色小組長”,村民代表、新鄉(xiāng)賢、村支兩委不定期深入群眾家中,開展走訪,排查、收集,解決群眾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,有效構建了黨群互助互建治理新模式。
“網格+”,為民服務無盲區(qū)。按照“街巷定界、規(guī)模適度、無縫對接、方便群眾”原則,以“村小組”為基礎、“戶”為單位,在全縣劃分設置527個網格,實現了每個網格覆蓋200-500戶的工作標準,同時,充分發(fā)揮網格員地熟、人熟、親熟的優(yōu)勢,針對困難群眾、空巢老人、留守兒童、殘疾家庭、重點隱患人員開展“點對點排查、面對面溝通”,及時化解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。
搭建平臺,打造“一站式”解紛新體系。為實現群眾糾紛化解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多跑一地”,該縣通過搭建縣鄉(xiāng)村“一站式”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,在1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223個村(社區(qū))設立“一廳六室”(一廳:群眾接待大廳;六室:矛盾糾紛調處室、監(jiān)控研判室、網格管理室、指揮調度室、心理咨詢室、流動調解室),隨時協(xié)調法院、公安、司法、信訪等部門力量,為群眾提供最專業(yè)、最滿意服務,著力打造群眾家門口“解紛驛站”。目前,訴前調解辦理各類民事案件1494件,調解成功案件數1055件,調撤率達70.6%。
凝聚“她”力量,激活基層治理“柔性引擎”。該縣充分發(fā)揮婦聯組織“聯”字優(yōu)勢,依托縣鄉(xiāng)村三級婦聯組織聯系家庭、聯系婦女,引導“熱心大姐”“退休阿姨”“廣場舞奶奶”等女性群體利用人熟、地熟、情況熟的優(yōu)勢,積極收集社情民意和矛盾糾紛,及時發(fā)現苗頭、及時化解矛盾,讓廣大婦女成為基層治理的“忠實助手”。
政法“五老”調解助力基層社會治理。從全縣退休老法官、老檢察官、老警官、老司法行政人員和老律師擇優(yōu)選聘41名政法“五老”組建政法“五老”調解隊伍,通過“講清事理、講透法理、講明道理、講通情理”四步法,促“案結事了、事心雙結”。目前全縣政法“五老”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64起。